方才讀完了銷售排行榜上有名的「解憂雜貨店」。
在一個出版業一刷一千本還擔心賣不完的,現在的台灣,
我買到出版以來一年半之後,初版24刷的紙本書,
我猜想這本書應該算是銷售量還頗不惡。
儘管作者的題材本來就算是分布廣泛,但是這本書的確不是東野圭吾的典型推理作品。
主題的連結像雨後的蜘蛛網,綿密,而又掛滿晶瑩的雨珠,讓人移不開目光。
東野圭吾的確是說故事好手。
年前買的另一本故事書則因為受限於行李沒有帶回來。
不過我當然也不愁沒書看。
家人Janet拿出呂世浩老師的「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一開始我看到這個書名只想冷哼兩聲,
這書名抄的分明是Prof Sandel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不過這名字看著眼熟,嘿,不就是好友coolness去上的,corsera史記課程的台大老師?
想起coolness推崇這個老師的字句,加上Janet對書本的推薦,
我也就拿起來隨手翻了兩下。
前面看著,確實問到了我心中的問題。
這年頭,一個科技掛帥的年代,到底學歷史幹嘛?
我不是否定歷史這門學科的重要性,但是對於這個問題,
我相信每個人心裡頭有不同的答案。
而呂老師在這本書裡面的說明,對我來說,打不到我的心坎上。
這麼多年來,儘管我很肯定學有專精的重要性,
可是能讓我心服口服的最終是那些能夠橫跨領域的人。
而呂老師顯然不是。
他的比喻在我看來只是凸顯了他對其他領域的無知和欠缺思考。
呂老師似乎是一個很受學生歡迎、很有講台魅力的老師,
但是對我來說,他挑不起我對歷史的興趣。
駱芬美老師在廣播中說得有趣,文字似乎卻也難免僵硬。
他們都執著在一個為什麼,一個還原真相的立場。
這並沒有錯誤。
只是我總覺得,真相不過是一種觀察,端看你從哪一個角度切入,
而觀察本身,測不準原理已經告訴你,
觀察這個行為,無可避免地,就是會造成觀測的誤差。
那麼,你何能告訴我,你所訴說的即是一種接近事實的真相?
再者,他說,學習歷史是為了要啟發智慧,
是為了以史為鑑,反思在己身所處的世代與情境下,如何有智慧地立足。
好啦,當然他不是這樣說的,
但是在我看起來,他花了好幾頁想說的,就是這種八股文章。
只不過他的表達比較貼近學生,比較現代,還有,比較囉唆。
我無法認同的,正在於歷史不是唯一達到學習安身立命,處事待人的唯一途徑。
如我剛剛讀完的「解憂雜貨店」,裡面也充滿了對人性和生活的反思。
更重要的是,小說我看得下去,而歷史通常不能。
如果用我的理工腦袋來說,我覺得,歷史是一種實證,而小說是透過想像力和現實交織產生的一種模擬。
我無法說歷史不重要,但是,能夠好好說故事的人真的不多。
如果九把刀是對的,「每個人,都在等一個人」,
那麼,我大概還在等那個說歷史故事的好手出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