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把網站搬家到這裡之後,逛Zax的網頁變成一種慣性,
幾乎是兩天一天地就會晃去瞧瞧。

看到Zax寫他的成長歷程,其中的一段,
讓我想到那段,我大致美好人生中最悲慘的那段時光....我的高中時期-.-"

其實這麼說好像也不太對,
畢竟,我也是在唸高中的時候認識了gekko,shining,Anita這些既奇怪又出色的朋友。
但是,若不是因為在自家學校裡過得不怎麼愉快,
我大概也不會把所有的精神花在社團經營和社團生活上,
那麼,說不定,也就不會去到東海,
因而過著完全不同的人生。

不過關於我的高中生活還是下回再說好了。
現在想談的,是關於我那很可恥地,被當掉的..歷史。

是的....=.=
我高一那年曾經被當過歷史。
對於大部分的女生和一類組的男生來說,
歷史被當似乎,可能,是接近不可思議的事情。

「啊,歷史,不是背起來就好了嗎?」

「歷史,就當在看故事一樣嘛....」(講過這句話的人不計其數,包含我媽都這麼說)

「你不覺得歷史很好玩嗎?」(有些蠻好玩的,可是..)

「整理成年代表就好背多了!」 (應該是這樣沒錯啦...=.=)

......

總之,給我建議的人不知凡幾,可我就是對那些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沒啥辦法。
皇帝、朝代的變遷還好,反正就是家譜似的,誰生了誰,傳給了誰,皇位到了弟弟還是兒子手上。
但是對於在某朝某人發明了某物,西元幾年發現了什麼,
什麼人在什麼戰爭簽了什麼約,割了哪塊地,
我只有搖搖頭晃晃腦,拿張白紙權充舉白旗投降。

跟歷史科不同,性質相似的地理卻沒有給我這樣的感覺。
什麼地方在哪塊,東南西北,新疆來的哈密瓜,
湘水流過的溫婉感受,像蘇繡那樣迷住我,密密地纏綿在我的心裡。
地理給我很多不同風光的想像。

也許是歷史所談的東西很沈重...又是割地又是賠款.....
倉頡造字是挺重要的,可是商鼎是青銅鑄成還是泥塑,又與我何干?
我一直以為,讓我歷史當掉的原因在於歷史給的包袱很沈重,

「歷史可以為鑑.....」

歷史老師平靜地說著歷史的重要。

沒錯,當了我歷史的那個老師是個外省鄉音很重,
讓我聽不大懂究竟台上那個嗚嚕嗚嚕的聲音到底說的是什麼。
可是我知道並不是老師的問題。
我也遇過說話清楚又可愛,上課讓人很愉快的老師
也碰過嚴格到學生又愛又怕,上課從來不帶課本,
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字畫下來的老師...可是我的歷史還是一樣...爛....-_-
當然有好一點的時候,不過大部分時候,
歷史的確不是我所擅長的科目。

我一直一直一直,都是這樣認為的。




時間推回到上個星期六。嗯,睡到自然醒,難得愉快無事的週六。
好像,該更新一下個站?不過暫時還沒心情.....
現在想做的只是好好享受這段時間。

嗯?

好吧,不知道哪根神經不對,我居然拿起塵封已久的高中歷史課本。
一定是Zax勾起我被當的記憶的關係.....一定是.....=.=

找了一會兒.....怪了....藍色皮的第一冊呢= =?
莫非是我當年太氣憤,在補考完之後就丟了他?

管他的.....拿起第二冊歷史開始看。

沒幾分鐘,隋朝歷史在我眼前結束。

結束了?

喂喂喂.....不會吧.....編課本的你在幹嘛....怎麼會就這樣就結束了呢?
我還沒瞭解隋朝人都做了什麼.....>"<

往下看了,才知道原來課本是大略地將帝王的順序和年代政經大事講述一次之後,
然後才講細部的文化特色和外交興衰。

歷史課本對我來說像一本全新的書,對於內容,說真的我是一點印象都沒了,
重讀一次,倒也還覺得新鮮。

不過,跳脫分數以後重看歷史課本,我倒是真的比較能夠理解,
當初的我為什麼對於歷史的細節難以盡記,
而又為什麼,在我大一那年看到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幾乎有驚豔之感。


舉例來說,唐朝是一個算是挺長命的王朝,國力也一度相當強盛。
對於開國者李淵,歷史課本上評價大多是很正面的。
這些,即使歷史程度無知如我,在多位老師的重複述說之後,也同樣有點印象的。
但是,我在課本上面看到了什麼呢?

「唐的開創和隋一樣,主要都是依靠關隴集團的力量;它的建國者李淵,
與隨帝室並有親戚關係,頗受信賴。.....當時北方無主,他因趁機舉兵入長安,
擁立煬帝孫代王侑為帝。等煬帝被害,他又廢帝自立,定都長安,改國號為唐,
建元武德(西元六一八年),是為唐高祖。

李淵為人寬厚,富有才略。起兵之後,指揮作戰有方,又能除隋苛政,
終於撫定天下。」

(摘自高級中學歷史教科書(二),國立編譯館,民國八十二年一月九版。)


我覺得我看到一個很標準的,「成則為王,敗則為寇」的雙重標準。
一個備受信賴的臣子,也算皇親,做的卻是廢帝自立的事。
我其實不太能夠理解這叫做「為人寬厚」。= =

我知道我不該用當今的標準去看待史實。

然而,課本的敘述讓我很難在邏輯上面接受。=.=

諸如此類的敘述其實不少,這只是其中之一。感覺整本課本裡面,
刻意要將「大中國」的意識置入,並在提及漢族或關中地區以外的地區或民族,
都以侵略紛擾和平的角度來描述;而對於唐朝的遠征成功,則稱為聲威遠播。


這是一種我所不可理解的邏輯。






看完隋唐的繁華,走過五代十國短暫而紛亂的交替,

我暫時地,闔上了課本。

其實我好像也不是那麼不愛歷史。

柏楊筆下的后妃爭寵弄權,單純而現代的口語描述,對我來說就很可接受。

黃仁宇那種很西方看中國的角度也是另一種新鮮的模式。

我仍然記得一個歷史老師所說的話:「歷史最重要的是評論」。

我那時候的想法是,歷史難道不能只是平鋪直敘地把發生過的事情講出來嗎?

不過我現在同意,一個客觀的評論的確很重要。

如果不能客觀地評論,倒不如只把發生過的事情講出來就罷了,

儘管公正而單純地將事實陳述出來往往並不容易。

這樣的觀點特別呈現在教科書裡。

教科書是影響學生觀念建立的一個方式,

而正確的價值觀是學校能給學生最寶貴的東西之一。

一種完全不合乎邏輯的邏輯要加在學生的想法裡面,

對於我這樣的死腦筋可能就很頭痛了= =

因為對我來說,不能理解的東西,就無法記進腦袋裡。

(因為連理解的東西都可能會放不進去了= =")



呵.....說了這麼多....可不是要為自己的歷史不好開脫,

只是看看課本,還真是令人有感而發啊.....:p

兔話太多,姑且在此打住吧。下回可不知道幾時才會再碎碎念一番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erff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